一條清流河流淌在連蓓茨家的舊宅院前,也流淌在她的記憶里。
10年前,連蓓茨一家住在隆德縣城關鎮七里店村北山腰。門前一道崖,兩邊都是坡,連家人在山坡上整飭出3畝耕地,靠天吃飯。
山下清流河里的水看得著,用不好。
“當時我家的地是‘三跑田’,跑水、跑土、跑肥;每逢下雨,山里就讓滾落的紅泥淤積滿了,架子車推不到田里。”12月10日,站在清流河整治后的河道邊,連蓓茨將成捆的玉米稈再次扎緊,背過一座連接橋。
她說,改變始于縣上實施清流河小流域綜合治理。在那之后,山溝溝里推開了路,坡地成了機修梯田,田里能蓄住水了,山下的河道也不再淤泥,下雨只能困在山上的日子一去不復返。
隆德地處土石山區向黃土丘陵區過渡帶,境內多山嶺丘梁。明朝阮以鼎詩曰:人倚荒原悲赤地,市如寒食少飲煙。明朝李若素詩曰:一片峰嵐接大荒,石田幾處見農桑。這些都是歷史上隆德耕地面積少、土地瘠薄的真實寫照。
入夏后,氣旋型、對流型、地形型暴雨經常在午后或傍晚出現,短時高強度降水造成面蝕,使隆德地形破碎,水土流失嚴重。據《隆德水利志》記載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當地農田表土有機層侵蝕厚度多年均值接近0.3厘米,日益瘠薄的表土層不易保肥保墑,不能保證幼苗發育、壯苗生長、老苗成熟。
糧食產量低而不穩,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,隆德人不等不靠,堅持將“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草、路”綜合治理,走出了一條以興修基本農田,造林種草、生態修復、溝道壩系和農田水利配套建設相結合的治水富民路。
結合渝河流域特點,隆德持續推進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,連續多年興修水平梯田,治理程度由22%提高到75%,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2.76萬畝荒塬變成了可保土蓄水的高標準梯田,提高了流域的水土保持和自我修復能力,使流域對水資源的自我修復能力達到最佳,減輕后期治理的需水壓力。
2016年年底,該縣共治理小流域52條,基本實現了“雨水不下山、泥土不出溝、暴雨不成災,洪水不泛濫”的目標。
老家在城關鎮星火村的齊友福手機里保存著一段視頻:山風拂過鄧山,蒼翠的樹木如傾瀉而下的滾滾綠潮,經果林和特色花草色彩斑斕點綴其間。
這段視頻拍攝于今年9月齊友福從固原回家探親時,家鄉“移民下山引水上山”后的景象讓他感嘆:“以前這一帶缺水,年年種樹不見樹,現在通過渝河流域系統治理工程引水上山,40多個小型蓄水池成了滋養綠色的源泉。”
配套實施縣內生態移民工程,隆德把山上生產生活條件極為不便的140戶群眾整體搬遷到山下河谷地帶安家置業。對19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;在三里店水庫北岸建二級揚水泵站,揚水上山;新建47座200立方米調蓄水池,沿渝河北山自東向西鋪設35公里管道,解決山上退耕還林地灌溉需求,生態林補植補造成活率由原來的30%提高到80%以上,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。
近日,位于寧夏、甘肅兩省區隆德、西吉、靜寧三縣交界的聯財鎮聯合永久性蔬菜基地,新建的蔬菜大棚內開始了新一輪的土壤測定。
致富帶頭人王安明說,用水有保障,農戶一改過去只敢種耐旱作物的習慣,不但試種有機冷涼蔬菜,還開發經果林,想利用區位優勢盤活運輸、旅游等資源優勢,打造旅游休閑目的地,實現農民增產增收。
保持水土求發展,保持水土興產業,已是隆德人的共識,山綠、民富成了隆德人不變的愿景。
以“控源截污、清淤疏浚、生態修復、河庫共治、高效節灌”為抓手,該縣整合水利、環保、林業、農牧等部門項目資金,近三年累計投資11.2億元,將全縣水資源最大化利用,使即有生態建設成果得到有效盤活,并依靠生態運營成果反哺生態建設,推動“以山養山、以綠養綠”的“綠循環”。
截至今年10月,全縣綜合實施18項生態林業建設項目,打造神林村、許溝村等6個“四個一”試驗示范點,集中實施了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區域造林綠化工程。(記者 朱立楊)
隆德渝河縣城段亮化、美化工程。
清流河流域舊貌。(均資料圖片)